哪些措施被纳入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 i人事-智能一体化HR系统

哪些措施被纳入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为应对全球化竞争和科技创新需求,制定的战略性人才发展计划。其核心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具体目标包括:

  1. 人才总量目标: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亿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
  2. 人才结构目标:高层次人才比例显著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3. 人才布局目标:人才区域分布更加合理,中西部地区人才比重逐步提高。

二、人才培养机制

  1. 教育体系改革
    国家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重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例如,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新工科”建设,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

  2. 产学研结合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3. 国际化培养
    通过“留学中国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华学习工作,同时支持本土人才赴海外深造。

三、人才引进策略

  1. 高层次人才引进
    实施“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顶尖人才。例如,通过提供科研经费、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科学家回国发展。

  2. 柔性引才机制
    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鼓励人才通过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参与国内建设。例如,设立“海外专家工作站”,吸引国际专家短期来华工作。

  3. 区域引才政策
    针对中西部地区人才短缺问题,实施“西部人才计划”和“东北振兴人才计划”,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吸引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四、人才评价体系

  1. 多元化评价标准
    打破唯学历、唯论文的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例如,在科研领域推行代表作制度,注重实际成果而非论文数量。

  2. 分类评价机制
    针对不同领域人才,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基础研究人才注重原创性成果,对应用型人才注重技术转化能力。

  3. 社会化评价
    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评价,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例如,通过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组织,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进行认证。

五、激励保障措施

  1. 薪酬激励
    建立市场化薪酬体系,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例如,对科研人员实行年薪制,确保其收入与贡献相匹配。

  2. 职业发展保障
    为人才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通道。例如,设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年轻科研人员独立承担项目。

  3. 生活保障
    通过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例如,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和优质教育资源。

六、重点领域人才支持

  1. 科技创新领域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例如,设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为顶尖科学家提供专项支持。

  2. 战略性新兴产业
    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专项人才计划。例如,通过“新兴产业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人才。

  3. 乡村振兴领域
    通过“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例如,设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

总结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通过系统化的政策措施,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发展体系。从人才培养到引进,从评价到激励,再到重点领域的支持,这些措施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落实,我国的人才队伍将更加壮大,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hiI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ocs.ihr360.com/strategy/it_strategy/143034

(0)